目前分類:四念處經法與禪法系列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3淨光(生明)法師龍山寺『四念處』系列講座(一)

★淨光(生明)法師龍山寺『四念處』系列講座(一): 1.得真如法,自度度人
■第一場全紀錄 第一課:從正覺到解脫的根本內證之道1

時值農曆七月的孝親月,許多地方都在舉辦中元普渡法會。而何謂「超渡」?就是超渡我們個各個層面的覆蓋,打開智慧—讓所有聞法眾可以因此得利,冥陽兩利的法會才是真法會,有”法”才能真正滋潤眾生,開啟內在光明。

我們學習佛法就是為了得真如法¸如何對生命的真實有深徹的洞見與了解,依此來回應種種生命經驗,而能真正度諸憂悲,斷諸苦惱。到底甚麼樣的”法”可以讓心地清淨,度越憂愁悲傷,斷除痛苦煩惱?

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的『四念處』便是讓我們明見生命緣起之道的真如法……

※請點下面影片,聆聽師父開示!

★淨光(生明)法師龍山寺『四念處』系列講座(一): 2.止息追逐,得大解脫
■第一場全紀錄第二課:從正覺到解脫的根本內證之道2

生而為人無法逃避的制約就是不斷在自我投射中,處在不安疲憊的狀態,即便如此,卻無力跳脫仍在過程中執迷。 但是,我們真的追逐到甚麼? 這種止息不下來的追逐,就是生死輪迴的關鍵。

因此,如果沒有看到生死輪轉的寂滅之道,我們的生命將永遠沒有出路……

★淨光(生明)法師龍山寺『四念處』系列講座(一): 3.勤習四正斷,順修八正道,滿足七覺支
■第一場全紀錄 第三課:從正覺到解脫的根本內證之道3

「有一乘道,能淨眾生,度諸憂悲,滅諸苦惱,得真如法,謂四念處」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過去、未來、應、等正覺,悉斷五蓋惱心,令慧力嬴,墮障礙品、 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白佛言:「…我聞世尊說法,轉轉深、轉轉勝、轉轉上、轉轉妙;我聞世尊說法,知一法即斷一法,知一法即證一法,知一法即修習一法,究竟於法,於大師所得淨信,心得淨。世尊世等正覺!」

「譬如國王有邊城,城周匝方直,牢固緊密,唯有一門,無第二門,要知人民,唯從此門,更無他處。」

「諸比丘!甚麼是休息四念處之順道呢?就是八支聖道: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諸比丘!八正道是修習四念處的順道。」亦即,修習八正道才能圓滿成就四念處

※請點下面影片,聆聽師父開示!

★淨光(生明)法師龍山寺『四念處』系列講座(一):4.熱誠、正知、正念, 調伏世間貪憂
■第一場全紀錄 第四課:從正覺到解脫的根本內證之道4

生命不是被境界決定,如何回應境界才是重點;世界怎麼樣不是問題,我們如何看世界才是問題?心態不同所產生的影響會不一樣…...

願意為自己的生命完全負責,隨時了知自己的狀態,何因何緣產生甚麼樣的影響?保有清晰的覺知意識並培養熱誠、正知、正念的態度,才能在動盪起伏的緣生境界中開始修習四正斷,調伏世間貪憂……

**摘錄「覺悟心要四念處」P.158
「何等為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如是,隨集法觀身住,隨滅法觀身住,隨即滅法觀身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永無取著」

※請點下面影片,聆聽師父開示!

★淨光(生明)法師龍山寺『四念處』系列講座(一):5.隨觀四念處的集與滅就是順逆觀察十二因緣
■第一場全紀錄 第五課:從正覺到解脫的根本內證之道5

隨觀四念處集與滅,就是正觀四念處之緣起與緣滅,如實知見五蘊之集與滅,進而如實知見十二因緣之集與滅,如實面對可意境與不可意境的身心狀態,知味、知患,才能厭離喜貪,離欲解脫。

只要如實依循佛陀法教,斷五蓋、住四念處、修七覺支,了知三世因緣的輪迴業報,於諸境界無所取著,不隨境轉,眾生所證悟的境界和佛是沒有差別,亦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修習四念處,自護護他,就是修習菩薩道!!

※請點下面影片,聆聽師父開示!

★淨光(生明)法師龍山寺『四念處』系列講座(一):6.從凡夫地到究竟正等正覺
■第一場全紀錄 第六課:從正覺到解脫的根本內證之道6

本節主要開演修學的次第,佛陀開示從年少比丘開始直到阿羅漢每個階段都要修習四念處。佛陀自菩提樹下悟道,弘法四十五年,教導四眾弟子正觀五陰、六入處、十二因緣…等法門,一切教法皆順趣涅槃,一切修法皆匯歸四念處。是故佛說:四念處是通向究竟解脫的一乘道。

從修習正智、正念心始穩定,進入法住次;不斷的洞察生命更深細的層面,直到究竟解脫。了知多少種欲貪,就會有多少種苦;只要欲貪滅盡,苦也會滅盡,就如出水蓮花,於法遠離,而不住著。

因此,對待所有生命,唯有善待,沒有期待,才能慢慢捨諸重擔,盡諸有結。自身生命品質守護了,也才有能力守護他人生命品質,在三依一向(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於捨),自護護他中,漸次遠離生死輪迴的鎖鏈。此乃自度度他的真實義。

※請點下面影片,聆聽師父開示!

原始佛教明和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原始佛教覺悟心要:洞見生命真相

1.原始佛教如來禪是介紹2500年前釋加牟尼佛成就正覺、究竟解脫的禪法。

2.原始佛教如來禪介紹的四念處禪法是以雜阿含及相應部為基礎,重現有別於『長部大念處經』及『北傳四念處』的原始佛教禪觀法門。

3.很多人以為觀呼吸就是在觀四念處的身念處,但佛陀是觀呼吸而覺悟嗎?還是觀因緣法而覺悟呢?

4.要成正覺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如實知見生命的實相,佛陀便是順逆觀察十二因緣而覺悟的,而十二因緣是在六觸入處的歷程當中發生,因此,觀十二因緣就是在觀六觸入處的集起變化之過程,覺知我們在這過程中產生的染著、欲望,以及它帶來的痛苦、煩惱。如果我們對這樣的歷程能夠有所了解,不再染著六觸入處的這種經驗,就能夠從生命的經驗當中出苦、脫苦、解脫,這就是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時的發現.......

5.大家都知道苦聖諦有八苦:生老病死......,但是,什麼是「生」?就是出生、受生嗎?是什麼「生」?就是有了生命嗎?你要對『生』有所洞察,才會知道生命運作的實況,也才能找到覺悟的契機。

※ 生明法師將佛陀覺悟道跡的歷程,沒有遮遮掩掩,沒有欲語還休,毫無保留的真誠與您分享正法的光華,歡迎您點按下列連結觀看,讓我們一起跟著佛陀的足跡,一步一步走出自己覺悟的生命,寂靜安詳!

02.憂苦止息的入口處

1.介紹原始佛教觀集滅法之受念處與今日南傳佛教觀生滅法之受念處的差別。
2.放下組織的樊籬,依循真理為指歸。
3.正本清源:四念處是一乘菩提道,是究竟法而非基礎法。

■雜阿含609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四念處集,四念處沒,諦聽!善思!何等為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1)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如是,隨身集觀住,隨身滅觀住,隨身集、滅觀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永無所取。
(2)如是,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如是,隨集法觀受住,隨滅法觀受住,隨集、滅法觀受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都無所取。
(3)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隨集法觀心住,隨滅法觀心住,隨集、滅法觀心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
(4)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隨集法觀法住,隨滅法觀法住,隨集、滅法觀法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是名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所以受念處在雜阿含是在觀受的集、滅而不是受的現象生滅,是要了知受的因緣而不只是在覺知受或觀受的感覺。
  心念處亦然,雜阿含是在觀心的集、滅而不是心的現象生滅,是要了知心理狀態的因緣而不只是在覺知心理的狀態。
  觀現象的生滅是禪定所緣,觀現象的集滅則是智慧所緣,佛陀是觀十二因緣的集與滅而覺悟,觀集滅法才是與四聖諦相應的智慧之道,也只有智慧之道才是佛陀發現的究竟解脫正道。

※請點按下列影片來共同探究原始佛教的四念處禪法。

03.一乘道即無上道

 有一次舍利弗稱讚如來:「我深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沒有任何沙門、婆羅門的智慧跟世尊覺悟的智慧相同或更高。」佛陀先讚許他,但接著質問他:「你知道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心中的戒、法、慧、明、解脫是如何,所以才這麼說嗎?」舍利弗說:「沒有。」於是佛陀又問他:「那你為什麼敢說,我深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沒有任何沙門、婆羅門的智慧跟世尊覺悟的智慧相同或更高呢?」舍利弗接著說了很重要的一段話,他說:「我不能知道諸佛世尊心中的戒、法、慧、明、解脫是如何,但是我知道諸佛世尊的覺悟之『法』,我聽聞世尊教導這個覺悟之『法』,知一法即斷一法,知一法即證一法,知一法即修習一法,究竟於法,如此轉轉深,轉轉勝,轉轉上,轉轉妙, 因此淨信世尊是等正覺,無有可比。過去未來現一切諸佛都是依這個覺悟之『法』而成就,這個覺悟之『法』就是─『斷除五蓋,住四念處,修七覺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舍利弗稱讚如來不是基於宗教信仰或對個人的崇拜,而是依於自己聞法修法後斷除五蓋心得清淨,依此親身實証才稱讚的,所以他能確信三世諸佛也必然是依同樣這個法才能成就究竟無上覺,別無他途,這個覺悟之『法』就是─『斷除五蓋,住四念處,修七覺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住四念處是初轉,進修七覺支、八正道是二轉,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則是三轉。

 同時舍利弗強調:「四念處是出入城唯一的門」,所以四念處是一乘菩提道,是唯一的涅槃之道,能離斷五蓋,圓滿七覺分,得無上正等正覺,是究竟無上道。

 生明法師於本講次引導學眾,在修四念處的過程中,如何先藉因緣觀而明見因緣法、緣生法,接著再依於這個因緣法的正見修七覺支,亦即「知一法即斷一法,知一法即證一法,知一法即修習一法,究竟於法,這樣轉轉深,轉轉勝,轉轉上,轉轉妙」,也就是七覺支不斷轉起;最後達到究竟心解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請點按下列影片觀看精彩講述,願您聞法得益!!

04.從迷惑中醒悟到究竟解脫

有一次,阿難問佛:「我應該用什麼來教這些年少比丘呢?」佛陀說:「教他們四念處,讓他們知身、知受、知心、知法。」佛陀接著說:「為什麼呢?因為見法之後的有學聖弟子,要修四念處,努力遠離身、受、心、法;乃至無學阿羅漢,也要修四念處,於身、受、心、法得到遠離。」

所以,佛陀時代對於新進比丘也是教他們修四念處,做因緣觀,讓他們從還沒有見法到見法,洞見生命的真實,從迷惑中醒悟。而見法之後的有學聖弟子修四念處,就能夠隨觀緣生法無常,所以在修七覺支的時候就能夠隨觀斷、離欲貪,然後隨觀滅─欲貪的息滅,內在了知,透過這樣的過程,緣生法能夠寂滅而達到究竟解脫。

所以不論沒有見法或見法都是修四念處,沒有見法的修四念處可以見法;而依前面舉的《雜阿含498經》可知,已見法者住四念處,修七覺支,可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四念處叫做一乘菩提道。洞見生命的真實就是得明斷無明,洞見生命的真實之後,開始修學離貪斷愛,然後達到究竟心解脫。這個歷程就是人間裡面:迷惑的解除、痛苦煩惱的止息、及究竟解脫的道路。

※請點按下列影片觀看講座視訊,願您聞法得益!!

05.自依法依‧正法久住:四念處

(1)有一次,佛陀告訴比丘:「如來說法無量無邊無有終極,那就是四念處。」
(2)又有一次,一位婆羅門問佛陀:「如來般涅槃之後,什麼因緣正法不能久住?又什麼因緣正法能夠久住?」佛陀說:「不修四念處正法不能久住,修四念處正法就能夠久住。」
(3)阿難聽說舍利弗已涅槃,很難過的去找佛陀,佛陀告訴他:「如來不久也會過去,你應當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比丘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這三段經文是佛陀的教誡,是一代的解脫者留給世間的重要訊息,也就是說,四念處是佛陀一代時教的根本核心,是延續正法的命脈,是一條不藉他力、千山獨往的自我超越之道。

在這個人間當中,我們每個人都不斷的接受苦樂的捶擊,也不斷的在這個過程當中尋尋覓覓、尋尋覓覓......。其實,任何眾生在追尋的不過就是『內在的安穩』,不是嗎?但許多人窮其一生追求這樣的安樂,甚至在佛法中也依然不得其門,原因何在?根本的方向錯了!

佛法不是要你直接去追逐那個安穩或某種勝境,佛法是觀集滅的因緣,是要去看你的不安是怎麼生起的,你把那個生起不安的因緣止息了,你就會發現,其實你就在安穩當中。四念處就是這樣一條通達無上安穩的一乘菩提道,是根本之道,是正法命脈,是獨往之道。

※請點按下列影片觀看,願您聞法直入正道。謝謝!

06.見法前、後的兩段四念處禪修方法

這幾年隨佛法師提醒大家用因緣觀的角度去統貫經教,慢慢地在傳統南傳四念處禪法之外,形成了以因緣 觀為基礎的原始佛法四念處禪觀方法。原始佛法的四念處因緣觀禪法與原本南傳佛教在臺灣流行的分別觀禪法兩個有它不同的地方,那到底是依南傳長部大念處經為 基礎的禪觀方法比較正確?還是依雜阿含與相應部經教為基礎的禪觀方法比較正確呢?

這沒有辦法說什麼,你要自己去修,你如果在四念處上面直接得利了,你就會知道了。反之,如果你只是聽一聽,而不實際的去操作,那都說不準,只會變成:好像誰比較會說,他就比較有道理;或者好像誰看起來比較有名氣、組織比較龐大,他講的就比較有道理;或者誰被認為是祖師大德,他說的就對。

在本段法談當中,生明法師呈顯出其中差別,並介紹了原始佛法四念處禪法中,未見法前與已見法後的兩段不同的修習方法。

※請點下面Youtube影片,聆聽法談內容,願您聞法得益!
~也歡迎您至明和講堂專頁瀏覽更多法音訊息~
https://www.facebook.com/mhjtsm

07.生活中因緣觀的實際操作

學員提問_1:自從上次聽法師講課以後,我也覺得,真的!從因緣觀下手有「路」!我看到有「路」,但是我對因緣觀還是不能很肯定,能不能請法師再說明一次?
學員提問_2:能不能請法師舉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因緣觀的方法?

生明法師舉實例說明因緣觀的修習方法,演示內容請法友們直接觀看影片,如此才能有較好的理解與學習效果,這裡僅整理大致綱要如下──
我們在眼見色生起眼識的生命經驗中,真實經驗到的只是顏色、形狀、質感、量感...等內容,這些都是隨著各種因緣交互影響當下而呈顯的某種形式或狀態,它 們隨著根、境及各種因緣的變化也不斷的在變化,因此,從眼見色當下的真實經驗來看,實際上是沒有真實的一法可得,但是在我們頭腦的運作方式之下,大腦它會 透過記憶、聯結、比對等等的作用,把這些不斷變化所呈顯的形式狀態予以抽象化、類化,因而誤認為在這不斷變化的形式或狀態中是有真實固定的一個法(此即我 見) ,誤認為是有一真實固定的法從這裡到那裡或從過去到現在,所以我們的我見是大腦運作之下形成的,因緣觀就是要去看清礎──

在六觸入處生起的時候,
什麼是你當下真正實際發生的生命經驗?
而又什麼是大腦告訴你的生命經驗?

你要在六觸入處當中,把這兩個看清楚,這樣你才會慢慢的理解我們大腦的運作方式,並且也才能夠善用大腦的運作方式,而不被它所制約與矇蔽。

※請點下面影片,聆聽法談內容,願您聞法得益!

原始佛教明和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