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則十:勤攝心住,正智正念

修習四念處的第十個原則是:心具足「精勤、正知、正念」,綿密觀照身心。
精勤於正知一切身體動作,沒有不清不楚的慣性反應,明覺「色身」在行動,無我。
精勤於念住當下的身、受、心、法,隨觀集、滅、集滅,內、外、內外,調伏貪憂。
覺察內心生起欲惡不善法,即當生起強大的解脫欲,精勤於收攝心念修習四正斷-
精勤於見惡即斷、防護根門、隨時守護心中三昧相令不退減、修習四念處等道品法;
精勤於培育正念,令已生的五蓋迅速斷除;精勤於培育正念,令未生的五蓋不生起;
精勤於令未生起的正念正知生起;精勤於令已生起的正念正知安住不忘、修習滿足。
四念處配合四正斷-斷斷、律儀斷、隨護斷、修習斷,能令正念正知持續不間斷。

◆經文1 印順本念處相應25經、大正本622經、佛光版636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跋祇人間遊行,到鞞舍離國菴羅園中住。

爾時,菴羅女聞世尊跋祇人間遊行,至菴羅園中住,即自莊嚴,乘車出鞞舍離城,詣世尊所,恭敬供養。詣菴羅園門,下車步進,遙見世尊與諸大眾圍遶說法。

世尊遙見菴羅女來,語諸比丘:「汝等比丘,勤攝心住,正念、正智!今菴羅女來,是故誡汝。」

「云何為比丘勤攝心住?若比丘已生惡不善法,當斷,生欲方便,精進攝心;未生惡不善法,不令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修習增滿,生欲方便,精勤攝心。是名:比丘勤攝心住。」

「云何名比丘正智?若比丘去來威儀,常隨正智;迴顧、視瞻、屈伸、俯仰、執持衣鉢、行住坐臥、眠覺、語默,皆隨正智住。是名:正智。」①

「云何正念?若比丘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念。」

「是故汝等,勤攝其心,正智、正念!今菴羅女來,是故誡汝。」

時,菴羅女詣世尊所,稽首禮足,卻住一面。

爾時,世尊為菴羅女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

爾時,菴羅女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唯願世尊與諸大眾,明日受我請中食!」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菴羅女知世尊默然受請已,稽首禮足,還歸自家。設種種食,布置床座,晨朝遣使白佛:「時到!」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詣菴羅女舍,就座而坐。時,菴羅女手自供養種種飲食。食訖,澡潄、洗鉢竟。時,菴羅女持一小床,坐於佛前,聽佛說法。

爾時,世尊為菴羅女說隨喜偈:

「施者人愛念,多眾所隨從,名稱日增高,遠近皆悉聞。
處眾常和雅,離慳無所畏,是故智慧施,斷慳永無餘。
上生忉利天,長夜受快樂,盡壽常修德,娛樂難陀園,
百種諸天樂,五欲悅其心。彼於此人間,聞佛所說法,
為善逝弟子,樂彼受化生。」

爾時,世尊為菴羅女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讀經筆記1

我親自這麼聽聞:有一時,佛陀在跋祇人間遊行,到鞸舍離城的菴羅園中住。

那時,供養菴羅園給佛陀及僧團修行的女施主菴羅女,獲知世尊蒞臨,即盛裝打扮,乘車出鞸舍離城,到菴羅園拜見世尊,恭敬供養。車隊抵達菴羅園門口,菴羅女隨即下車步行入內,遠遠看到世尊,正為層層圍繞身邊的大眾說法。

世尊遙見菴羅女來,隨即對諸比丘說:「比丘們!你們要精勤攝受自心,保持正念、正智,勿起欲貪!現在菴羅女已來到此處,所以特別告誡大家。」

「比丘應當如何勤攝心住呢?」

「若是比丘善攝自心,如實知內心生起五蓋,即以『斷斷』調伏身心,斷除五蓋。提昇邁向解脫的欲願,善巧擇法,精進攝心內觀,正念正智。」

「若是比丘善攝自心,如實知內心未生起五蓋,即以『律儀斷』約束身心,令五蓋不生起。提昇邁向解脫的欲願,善巧擇法,精進攝心內觀,正念正智。」

「若是比丘善攝自心,如實知內心未生善法,即以『隨護斷』培育善法,令善法生起。提昇邁向解脫的欲願,善巧擇法,精進攝心內觀,正念正智。」

「若是比丘善攝自心,如實知內心已生善法,即以『修斷』增長善法,令善法常住不忘,修習増滿。提昇邁向解脫的欲願,善巧擇法,精進攝心內觀,正念正智。」

「這樣就是:比丘勤攝心住。」

「什麼是比丘正智?
就是比丘往返村落托鉢乞食,對於自身所有儀態,清楚覺知,了知其因緣。
對於生活中一切動態與靜態的行為,都清楚覺知,了知其因緣。

回頭看時,了知:頭在向後回顧。了知回頭看的所有動作及換姿的因緣。
向前看時,了知:頭正在向前看。了知向前看的所有動作及換姿的因緣。
彎屈身體時,了知:身體正在彎屈。了知彎屈的所有動作及換姿的因緣。
伸展身體時,了知:身體正在伸展。了知伸展的所有動作及換姿的因緣。
身體下俯時,了知:身體正在下俯。了知下俯的所有動作及換姿的因緣。
身體上仰時,了知:身體正在上仰。了知上仰的所有動作及換姿的因緣。
穿著衣服時,了知:身體在穿衣服。了知穿衣的所有動作及換姿的因緣。
手持鉢時,了知:手在持鉢。了知手持鉢的所有動作及換姿的因緣。
走路時,了知:身體在走路。了知走路的所有動作及換姿的因緣。
站立時,了知:身體在站立。了知停及站的所有動作及換姿的因緣。
坐著時,了知:身體在坐著。了知坐下的所有動作及換姿的因緣。
躺臥時,了知:身體在躺臥。了知躺臥翻身的所有動作及換姿的因緣。
睡眠時,了知:身體在睡眠。了知入睡的所有動作及換姿的因緣。
醒覺時,了知:身體正徐覺、徐起。了知醒來起床的所有動作及換姿的因緣。
說話時,了知:正在說話。了知說話的內容、語調、快慢及變換的因緣。
靜默不語時,了知:靜默不語。了知靜默不語的身體狀態及變換的因緣。

像這樣,如實了知一切身體動作的生起、消滅、轉變及其因緣,就是正智。」

「什麼是正念?就是比丘,一其心,繫念內身,身身觀念住,如實知見內身的緣起、無常、苦、無我,而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調伏對世間的貪愛、和貪愛所緣生的憂悲惱苦。就像觀內身一般地,觀外身、內外身……。觀內受、外受、內外受……。觀內心、外心、內外心……。觀內法、外法、內外法,法法觀念住,如實知見身心現象的緣起、無常、苦、無我,而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調伏對世間的貪愛、和貪愛所緣生的憂悲惱苦。這就是正念。」

「所以,你們要精勤攝心(依四正斷培育正念正智)、正智(了知身體的一動一靜一言一行,及其生滅轉變的因緣)、正念(隨觀身、受、心、法的集起與滅沒),調伏對世間的貪愛及憂惱。現在剛好菴羅女前來,因此再鄭重為大家說教說誡。」

這時,菴羅女也來到了世尊面前,稽首禮足,然後退坐一邊。世尊為菴羅女宣說種種佛法,開示正法,教誡正律,隨機鼓勵,令聞法者心生法喜。示教照喜之後,便默然不語。這時,菴羅女整衣服,向佛恭敬行禮,合掌稟佛言:「唯願世尊與諸大眾,明日午食,務必接受我的供養!」

當時,世尊默然接受邀請。菴羅女知道世尊已默然接受,也就稽首禮足,還歸自家,籌備種種飲食,布置床座。隔天一早,就派人往邀佛陀,言:「應供時到!」

當時,世尊與諸大眾,來到菴羅女住處,各自就座而坐。菴羅女隨即親手恭敬供養種種佳餚美食。食訖,洗手、漱口、洗鉢竟,菴羅女乃持一小床座(小椅子),坐於佛前,聽佛說法。那時,世尊為菴羅女說隨喜供養偈:

「樂於佈施之人,常受大眾的敬愛景仰,令多數人心生隨喜起而效法,聲名與日俱增,無遠弗屆。」

「待人溫和文雅,遠離慳吝,施無所畏,這種有智慧的佈施,能斷盡慳吝,令慳貪之心永滅無餘。」

「命終之後,得以上生忉利天,長久享受天界之樂。盡形壽持戒佈施,累積福德資糧,得以在歡喜園(難陀園)喜樂自在。」

「在諸天界品味種種天樂,天色、天聲、天香、天味、天觸,觸境心歡悅。都是因為在人界時聞佛說法,又能盡形壽歸依佛、法、僧,樂於奉行正法轉化自己的生命處境,成為如實趣向善處的如來弟子,始能化生天界,享受天樂。」

那時,世尊為菴羅女開示種種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後,從座位起身離去。

◆經文2 印順本修證相應15經、大正本878經、佛光版592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衞國衹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

「云何為斷斷?謂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心攝受,是為斷斷。」

「云何律儀斷?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律儀斷。」

「云何隨護斷?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隨護斷。」

「云何修斷?已起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修斷。」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斷斷及律儀,隨護與修習,如此四正斷,諸佛之所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讀經筆記2

我親自這麼聽聞:有一時,佛陀住在舍衞城衹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有四種正向涅槃、永斷煩惱的方法。哪四法呢?一、斷斷,二、律儀斷,三、隨護斷,四、修斷。」

「何謂斷斷?就是比丘,覺知內心生起五蓋(欲貪、瞋恚、昏眠、掉舉追悔、懷疑),立刻斷除。行者初始修習內觀時,正念正知能力弱,妄想雜念及五蓋非常容易生起,因此,必須一再修習斷斷,一發現妄想雜念或五蓋生起,立即令心的覺知力回到當下禪觀所緣,斷除妄想雜念及五蓋;或者,選擇適當的善法,對治調伏五蓋(例如:修習不淨觀對治欲心,修習慈心對治瞋心),隨時擇法平衡自心,持續培育正念正知。如是,覺察五蓋生起即斷、屢生屢斷,從調伏斷,到隨觀隨斷,令心持續覺知禪觀所緣。生起強大的解脫欲,善巧方便修習『斷斷』持續斷除五蓋,精勤攝心住正念正知。是名:依決斷力而斷除煩惱。」

「何謂律儀斷?就是比丘,執持律儀,令未生之五蓋無緣生起。也就是,在六根觸境時執持根律儀,防護六根門,於觸境時保持正念正知,不隨逐五欲境界生起惡不善法;日常持守波羅提木叉律儀(在家人持五戒),防護身行及語行,不令身惡行(殺生、偷盜、出家人不犯婬行、在家居士不犯邪婬)及語惡行(妄語、惡口、兩舌、綺語)生起。生起強大的解脫欲,善巧方便修習『律儀斷』令五蓋不生起,精勤攝心住正念正知。是名:依執持律儀而斷除煩惱。」

「何謂隨護斷?就是比丘,覺知內心未生善法,即努力修習真實三昧相,令善法生起,隨時守護,不令退失,也就斷除了五蓋生起的因緣。生起強大的解脫欲,善巧方便修習『隨護斷』令善法生起,精勤攝心住正念正知。是名:依隨時守護自心而斷除煩惱。」

「何謂修斷?就是比丘,覺知內心已生起善法,即增益修習令其增長廣大,也就斷除了五蓋再生的因緣。生起強大的解脫欲,善巧方便修習『修斷』令善法增廣圓滿,精勤攝心住正念正知。是名:依修習而斷除煩惱。」當時,世尊即說偈言:

「斷斷、律儀斷、隨護斷、修習斷-此四法能永斷煩惱,這是諸佛之教說。」

佛陀說完此經後,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信受奉行!

◆經文3 印順本修證相應16經、大正本879經、佛光版593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衞國衹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

「云何斷斷?若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已生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斷斷。」

「云何律儀斷?若比丘善護眼根,隱密、調伏、進向;如是耳、鼻、舌、身、意根善護,隱密、調伏、進向,是名律儀斷。」

「云何隨護斷?若比丘於彼彼真實三昧相,善守護持,所謂青瘀相、脹相、膿相、壞相、食不淨相,修習守護,不令退沒,是名隨護斷。」

「云何修斷?若比丘修四念處等,是名修斷。」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斷斷、律儀斷、隨護、修習斷,此四種正斷,正覺之所說。
 比丘勤方便,得盡於諸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讀經筆記3

我親自這麼聽聞:有一時,佛陀住在舍衞城衹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有四種正向涅槃、永斷煩惱的方法。哪四法呢?一、斷斷,二、律儀斷,三、隨護斷,四、修斷。」

「何謂斷斷?若比丘,覺知內心已生起五蓋,即當生起強大的解脫欲,善用方法,精勤攝受自心住正念正知,斷除已生起的五蓋;覺知內心未生起五蓋,即當生起強大的解脫欲,善用方法,精勤攝受自心住正念正知,令五蓋不生起;覺知內心未生起善法,即當生起強大的解脫欲,善用方法,精勤攝受自心住正念正知,令善法生起;覺知內心已生起善法,即當生起強大的解脫欲,善用方法,精勤攝受自心住正念正知,令已生善法增益修習廣大。是名:依決斷力而斷除煩惱。」

「何謂律儀斷?若比丘在生活中,完善守護眼根,於眼識色之際,正念正知,密護根門、調伏欲貪、進向涅槃;同理,完善守護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於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意識法之際,正念正知,密護根門、調伏欲貪、進向涅槃。是名:依執持根律儀而斷除煩惱。」

「何謂隨護斷?若比丘,對於那些能夠轉趣涅槃的真實三昧相,一其心,完善守護,完善修持,如:死屍青瘀相、死屍腫脹相、死屍膿爛相、死屍被動物噉食之殘壞相、死屍殘留血肉之食不淨相……等三昧相,比丘隨時修習,隨時守護,不令這些能夠導向離欲解脫的定相,自心中退減、消失。在生活中隨時以這些善法守護自心,培育正念正知。是名:依隨時守護自心而斷除煩惱。」

「何謂修斷?若比丘,一其心,攝受一切心法,修四念處培育正念,依正念增上修習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卅七道品法。若如實知見四聖諦,斷除身見、疑、戒禁取三種煩惱束縛,並且持戒清淨(離斷殺生、偷盜、邪婬、妄語、惡口、兩舌、綺語七種惡行)成就聖戒,則證初果須陀洹;繼續修習向二果,若斷除身見、疑、戒禁取,而且欲貪、瞋恚轉薄,則證二果斯陀含;繼續修習向三果,若斷除身見、疑、戒禁取、欲貪、瞋恚五種煩惱束縛,則證三果阿那含;繼續修習向四果,若永斷我慢,則證四果阿羅漢。是名:依修習道品法而斷除煩惱。」當時,世尊即說偈言:

「斷斷、律儀斷、隨護斷、修習斷,此四法,能夠正向涅槃、永斷煩惱,這是完全覺悟的佛陀所說。比丘精勤方便,努力修習此四法,便能滅盡所有煩惱。」

佛陀說完此經後,諸比丘聽聞佛陀所說,歡喜信受奉行!

◆註釋

①「云何名比丘正智?若比丘去來威儀,常隨正智;迴顧、視瞻、屈伸、俯仰、執持衣鉢、行住坐臥、眠覺、語默,皆隨正智住。是名正智」:本段經文,於南傳大藏經《相應部》念處相應第二經之記載為:
「云何為比丘之正知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進退以正知而作,觀察以正知而作,屈伸以正知而作,持僧伽梨、衣鉢以正知而作,飲食嚐味以正知而作,大小便以正知而作,行住坐臥、眠醒、語默以正知而作。諸比丘!如是為比丘之正知。」
關於「正知」之內容,於南傳大藏經《相應部》念處相應三五經,另有如下之記載:
「諸比丘!云何比丘為正知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彼受,有覺而生、有覺而住、有覺而滅;想,有覺而生、有覺而住、有覺而滅。諸比丘!如是之比丘,是為正知。」
亦即,「正知」的範圍包括:覺知身體的動作,覺知受的生起、覺知受的住留、覺知受的消滅,覺知想的生起、覺知想的住留、覺知想的消滅。也就是,覺知身體的行為及其相依相緣的受與想之生、住、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原始佛教明和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