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七:住身念處,守護根門

修習四念處的第七個原則是:繫心身念處,身、身如實知,調伏野慣的六根。
六根,譬如六種未經馴服的動物,個個攀緣追求所樂境界,排斥抗拒不可樂境界。
守護根門,就是將六根繫在身念處的堅柱上,就算六根如何野性,終將調伏下來。
守護根門,就是在六根觸時立念於身保持覺知,不追逐可意境,不拒斥不可意境。
覺知眼在看、耳在聽、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念法,覺知六塵而心不動。
若偶失正念,以致根隨境轉,隨即攝心,念住呼吸或身體動作,令根、塵離繫。
密護根門,護心不隨五欲轉,就像烏龜藏六於殼內,對境無所依,也就無所畏。
若任六根隨逐五欲,必生煩惱,猶如貓狸吞鼠,為解一時之飢,換來致命苦果。

◆經文1  印順本入處相應211經、大正本1171經、佛光版265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士夫遊空宅中,得六種眾生:一者、得狗,即執其狗,繫著一處;次得其鳥,次得毒蛇,次得野干,次得失收摩羅,次得獼猴,得斯眾生,悉縛一處。其狗者,樂欲入村;其鳥者,常欲飛空;其蛇者,常欲入穴;其野干者,樂向塚間;失收摩羅者,長欲入海;獼猴者,欲入山林。」

「此六眾生,悉繫一處,所樂不同,各各嗜欲到所安處,各各不相樂於他處。而繫縛故,各用其力向所樂方,而不能脫。」

「如是,六根種種境界,各各自求所樂境界,不樂餘境界-

眼根常求可愛之色,不可意色則生其厭;耳根常求可意之聲,不可意聲則生其厭;鼻根常求可意之香,不可意香則生其厭;舌根常求可意之味,不可意味則生其厭;身根常求可意之觸,不可意觸則生其厭;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則生其厭。」

「此六種根,種種行處,種種境界,各各不求異根境界。此六種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隨覺境界。如彼士夫,繫六眾生於其堅柱,正出用力,隨意而去;往反疲極,以繩繫故,終依於柱。」

「諸比丘!我說此譬,欲為汝等顯示其義。六眾生者,譬猶六根;堅柱者,譬身念處。若善修習身念處,有念、不念色,見可愛色則不生著,不可愛色則不生厭。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於可意法則不求欲,不可意法則不生厭。是故,比丘!當勤修習,多住身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讀經筆記1

我親自這麼聽聞:有一時,佛陀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有人於一空屋內,捕捉到六種動物:首先抓到的是一隻狗,就將牠牽到一旁,綁在堅固的柱子上;第二是鳥,再來是毒蛇、狐狼、鱷魚,最後是猴子,都將牠們一一綁在堅固的柱子上。綁在柱子上的狗,一心只想再次進入村莊,奔跑嬉戲;鳥,指望再次騰空高飛;毒蛇,只想著找個洞穴,鑽入藏身;狐狼,樂著墳塚間的腐肉,希望馬上就能衝向該處;鱷魚,就想著早點進入水中;猴子,則渴望入於山林。」

「這六種不同的動物,綁在同一根堅柱上,牠們的愛樂全然不同,每一類動物都渴望趣向牠們所期盼的所在,而互不相樂於他處;如今被綁在同一處,並非牠們樂意趣向之處,所以個個使盡全力,希望脫離堅柱的繫縛,逃向各自愛樂的所在。但因牠們被綁在堅實的柱子上,縱然使盡全力,終究不能脫離。」

「六根,就像這六種動物,各各攀緣相應的境界,對可意境貪愛追求,對不可意境則排拒厭惡。由於六根的功能各各不同,他們所攀緣的境界也就各各相異-  

「眼根常追求可愛之色,對於不可意之色則生瞋厭。」
「耳根常追求可意之聲,對於不可意之聲則生瞋厭。」
「鼻根常追求可意之香,對於不可意之香則生瞋厭。」
「舌根常追求可意之味,對於不可意之味則生瞋厭。」
「身根常追求可意之觸,對於不可意之觸則生瞋厭。」
「意根常追求可意之法,對於不可意之法則生瞋厭。」

「此六根門,各有其所行之處所(眼緣色、耳緣聲、鼻緣香、舌緣味、身緣觸、意緣法),各有其相應之境界,每一根皆不欲求異根境界(如眼只緣色、不緣聲)。此六根門,只要有喜貪的無明衝力,便會肆意攀緣所覺的境界。」

「如我前面所說的譬喻,有人將狗、鳥、毒蛇、狐狼、鱷魚及猴子六種動物,用繩子繫在同一根堅柱上。由於牠們欲樂的境界各自不同,牠們都想掙脫繫縛,隨心之所欲,攀緣各自所樂之處;但因為被繩子牢牢繫縛在堅柱上,雖然牠們用力往返掙扎多次,弄得筋疲力竭,仍然不能脫身,只好乖乖依著堅柱,馴服止息下來。」

「諸比丘!我說這個譬喻,是要為你們顯示其中修行之義理。這六種眾生,譬如六根;堅柱,譬如身念處。若完善修習身念處,就能於觸境時守護六根門-

「覺知眼在看,覺知眼見可愛色、或不可愛色。見可愛色,正念正知,不生貪著;見不可愛色,正念正知,不生厭惡。」
「覺知耳在聽,覺知耳聞可意聲、或不可意聲。聞美聲,正念正知,不生貪著;聞惡聲,正念正知,不生厭惡。」
「覺知鼻在嗅,覺知鼻嗅香、或臭。嗅香,正念正知,不生貪著;嗅臭,正念正知,不生厭惡。」
「覺知舌在嘗,覺知舌嘗可意味、或不可意味。嘗美味,正念正知,不生貪著;嘗惡味,正念正知,不生厭惡。」
「覺知身在觸,覺知身觸可意觸、或不可意觸。覺樂觸,正念正知,不生貪著;覺苦觸,正念正知,不生厭惡。」
「覺知意念法,覺知意念可意法、或不可意法。覺知可意法,正念正知,不生欲求;覺知不可意法,正念正知,不生厭惡。」

「所以,比丘!你們應當精勤修習,多繫心安住身念處,就算隨六根而生的喜貪如何野性,也必可調伏下來。如同那六類眾生,無論怎麼使力,終不得脫離堅柱的繫縛。」

佛陀說完此經後,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信受奉行!
                      
◆經文2  印順本入處相應207經、大正本1167經、佛光版261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河中草,有龜於中住止。時有野干,飢行覓食,遙見龜蟲,疾來捉取。龜蟲見來,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冀出頭足,欲取食之。久守龜蟲,永不出頭,亦不出足,野干飢乏,瞋恚而去。」

「諸比丘!汝等今日,亦復如是。知魔波旬常伺汝便,冀汝眼著於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念法,欲令出生染著六境。是故,比丘!汝等今日常當執持眼律儀住,執持眼根律儀住,惡魔波旬不得其便,隨出、隨緣。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於其六根若出、若緣,不得其便,猶如龜蟲,野干不得其便。」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龜蟲畏野干,藏六於殼內;比丘善攝心,密藏諸覺想,不依不怖彼,覆心勿言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讀經筆記2

我親自這麼聽聞:有一時,佛陀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從前,在河中的草叢裡,住著一隻烏龜。當時,有一隻飢腸轆轆的狐狼,正在尋找食物,遠遠看見這隻烏龜,立即火速跑來捉牠。烏龜看到狐狼飛奔而來,即刻將頭、尾和四肢,縮到龜殼裡。狐狼在旁,一直伺察守候,希望烏龜伸出頭、尾、四肢,便可取而食之。雖然狐狼苦苦守候,烏龜的頭、尾、四肢始終密藏不露,又餓又累的狐狼,只有憤恨離去。」

「比丘們!現在大家要跟烏龜學習,照顧好自己的六根,勿令隨意攀緣六境。要知道,欲魔波旬正在一旁伺候,希望你眼見色著色,耳聞聲著聲,鼻嗅香著香,舌嚐味著味,身覺觸著觸,意念法著法,放縱六識出六根染著六境,欲魔波旬便得隨意自在。」

「所以,比丘們!大家現在應當執持眼根律儀,憶持不忘,正念正知現前的色境,於可愛色不生染著,於不可愛色不生瞋恚,不令眼識出眼根隨境亂舞,惡魔波旬便不得稱心如意。對於耳、鼻、舌、身、意五根,也要像守護眼根一像,執持根律儀,憶持不忘,保持正知正念。」

「只要執持根律儀,完善守護六根,不令六識出於根門、隨境攀緣,惡魔波旬便無法如其所願。就像烏龜,密藏頭、尾、四肢於龜殼內,不令外露;無論狐狼再怎麼饑渴地苦苦守候,終究不得遂其所願,只有黯然離去。」

這時,世尊以偈言說道:

「烏龜怕狐狼,將頭、尾、四肢藏於龜殼內;
比丘要多向烏龜學習,善護六根,
照顧好自己的心念,勿令隨境馳散;
了知一切境界隨緣生滅轉化,無常亦無我,
觸境沒有依戀黏著,就不會有為魔驅使的恐怖,
也不會再有追逐五欲、無明覆心的狀況。」

佛陀說完此經後,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信受奉行!
                
◆經文3  印順本譬喻相應15經、大正本1260經、佛光版1004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貓狸,飢渴羸瘦,於孔穴中伺求鼠子,若鼠子出,當取食之。有時鼠子出穴遊戲,時彼貓狸疾取吞之。鼠子身小,生入腹中;入腹中已,食其內藏;食內藏時,貓狸迷悶,東西狂走空宅、塚間,不知何止,遂至於死。」

「如是,比丘!有愚癡人,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心不繫念。見諸女人,起不正思惟而取色相,發貪欲心。貪欲發已,欲火熾然,燒其身心;燒身心已,馳心狂逸,不樂精舍,不樂空閑,不樂樹下,為惡不善心侵食內法,捨戒退減。此愚癡人,長夜常得不饒益苦。是故,比丘!當如是學:善護其身,守諸根門,繫心正念。入村乞食,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讀經筆記3

    我曾經這麼聽聞:有一時,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比丘們:「從前,有一隻貓狸,又餓又渴,又弱又瘦,在洞穴邊伺察守候,等著捉老鼠。只要老鼠鑽出洞口,立刻捉來裹腹。等呀等,終於等到一隻小老鼠,鑽出洞口遊戲。貓狸一見,剎時撲上前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咬住老鼠,吞進腹中。」

「老鼠的身體很小,被活生生吞入腹中,在又濕又黑的貓貍肚裡,驚恐不已,張嘴狂咬貓狸的內臟。貓狸痛得神志迷亂,氣悶難耐,拔腿狂奔,忽東忽西,在空宅墳塚間亂竄亂撞,身心狂亂,不知如何安止下來,最後氣絕身亡。」

「比丘們!愚癡的出家人,也是這樣,住在聚落旁,一早穿好袈裟,托著鉢,進村乞食。在乞食的過程中,不念茲在茲守護身體行為,不執持根律儀守護六根,不善繫心念住身、受、心、法。看到女人,心就住著在美色上,不再正思惟色相之『無常、苦、無我、不淨』,反而生起『常、樂、我、淨』的不正思惟,愛取色相,生起欲貪。心生欲貪,則點燃欲火,欲火越燒越盛,身燒,心也燒;身心燒燃,心便向外馳散,狂亂放逸,不再樂住精舍中、空閑處、或樹下獨處修行,惡、不善的心念,已經侵蝕了他內心的平靜,於是捨棄戒律,退減道業,還逐五欲,又捲進世間煩惱的漩渦中。這樣的愚癡人,就像那隻生吞老鼠、以致身心狂亂、至死方休的貓貍一般,必定長夜受苦。」

「所以,比丘!你們應當這樣修習:善護身體的一言一行,威儀莊嚴端正,符合正法正律;完善守護六根,覺知六塵境界,若失去正念生起貪念,如實覺知內心有貪,起正思惟,調伏欲貪,斷除欲貪;收攝心念,覺知當下身、受、心、法的實相。以上三者,相依相緣,同時並進,一起圓滿。你們進入村落托鉢乞食之時,應當這樣實踐。」

佛陀說完此經後,諸比丘聽聞佛陀所說,歡喜信受奉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原始佛教明和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