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離斷五蓋,行八正道

佛言:苦非宿命,
貪、瞋、睡眠、掉悔、疑,此五因緣生心法憂苦。
尸婆外道見法。

◆經文 印順本外道出家相應13經、大正本977經、佛光版969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尸婆外道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有一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如是說:『若人有所知覺,彼一切本所作因;修諸苦行,令過去業盡,更不造新業。斷於因緣,於未來世,無復諸漏;諸漏盡故,業盡;業盡故,苦盡;苦盡者,究竟苦邊。』今瞿曇所說云何?」


佛告尸婆:「彼沙門、婆羅門,實爾洛漠說耳!不審、不數,愚癡、不善、不辯。所以者何?或從風起苦,眾生覺知;或從痰起,或從唌唾起,或等分起;或自害,或他害,或因節氣。」


「彼自害者,或拔髮、或拔鬚、或常立擧手、或蹲地、或臥灰土中、或臥棘刺上、或臥杵上、或板上、或牛屎塗地而臥其上、或臥水中、或日三洗浴、或一足而立身隨日轉。如是眾苦精勤有行,尸婆!是名自害。他害者,或為他手、石、刀、杖等種種害身,是名他害。尸婆!若復時節所害,冬則大寒,春則大熱①,夏寒、暑俱,是名節氣所害。」


「世間真實,非為虛妄。尸婆!世間有此真實,為風所害,乃至節氣所害,彼眾生如實覺知。汝亦自有此患──風、痰、唌唾,乃至節氣所害覺,如是如實覺知。尸婆!若彼沙門、婆羅門言:『一切人所知覺者,皆是本所造因。』捨世間真實事,而隨自見作虛妄說。」


「尸婆!有五因、五緣,生心法憂苦。何等為五?謂因貪欲纏、緣貪欲纏,生心法憂苦;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緣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生彼心法憂苦。尸婆!是名五因、五緣,生心法憂苦。」


「尸婆!有五因、五緣,不生心法憂苦。何等為五?謂因貪欲纏、緣貪欲纏,生彼心法憂苦者,離彼貪欲纏,不起心法憂苦;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緣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生彼心法憂苦者,離彼瞋恚、睡眠、掉悔、疑纏,不起心法憂苦。尸婆!是名五因、五緣,不起心法憂苦。現法得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


「尸婆!復有現法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說是法時,尸婆外道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時,尸婆外道出家,見法,得法,知法,入法,離諸狐、疑,不由於他,入正法律,得無所畏。
即從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世尊!我今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耶?」


佛告尸婆:「汝今得出家。」


如上說,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讀經筆記

我曾這麼聽聞:有一時,佛陀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那時,有一位外道的出家人,名叫尸婆,來到佛所,拜訪佛陀,與佛陀見面後,向佛陀問訊請安,退坐於一旁,稟告佛陀說:「瞿曇!有一派沙門、婆羅門如此知見、如此說:『若人對於苦有所覺知,則知道這一切的苦,皆源於自己過去宿命的所作所為;故修行種種苦行,令過去的業報滅盡,同時不再造作新業。斷除這些苦因,令這業緣無所緣起,於未來世不再生苦與煩惱,這些煩惱有漏因此得以滅盡,種種的業報也跟著滅除;業報滅除了,所以苦不生;苦盡不再生,那就到了苦的邊際。』不知瞿曇您的看法如何?」


佛陀告訴尸婆說:「這些沙門、婆羅門如此說法,實在是太草率!沒有好好的審察、細數,是愚癡、不好的、不擅於分別的!為什麼呢?這些苦,有的是受風寒而起,於此眾生都能覺受知道;有的由痰引起,有的由唾液引起,或是由上述因素綜合引起;這些苦,有的是自虐自害而起,有的是受他力他害而來,有的是因四季節氣的變化而產生。」


「因自虐自害而生的苦,如拔自己的頭髮,或拔自己的鬍鬚,或一直高舉雙手而立,或蹲在地上,或躺在灰土中,或臥於荊棘上,或躺在木槌、木板上,或將牛屎塗於地並臥其上,或將身體臥在水裡,或一天洗三次澡,或單腳站立、身隨太陽而轉。像這樣,用種種苦行精勤修練者,尸婆!這就稱為自害。」


「因他力他害而生的苦,如被他人用手所傷,或被石頭所砸,或被杖打等,種種因他力而產生的危害,這就稱為他害。」


「尸婆!如果遇到四季節氣的變化,身體會因為無法調適,而產生種種的苦感,如冬天的大寒、春天的悶熱、夏天的忽冷忽熱。像這樣的苦受,是來自於四季節氣的變化,這就稱為節氣所害。」


「以上這些苦受,在世間確實都存在著,並非虛妄。尸婆!世上確實有這些苦受的現象存在,例如,受到風寒而生痰、唌唾之苦,或是自虐自害,或是受他力所害,或是受節氣的變化所害。這一切的苦,所有眾生都能如實覺知。你也一樣有這些惱患──從風寒、生痰、唌唾……,一直到受四季節氣的變化所苦的感受,你也都能確實覺知。尸婆!如果那些沙門、婆羅門說:『一切世間人所覺知的苦,都是源自於自己過去的作為而起,全歸於宿命。』這樣的說法,就是悖離世間的實相,而隨著自己的無知妄見,說虛妄不實的話。」


「尸婆!有五種因、五種緣,會使心生起憂患與惱苦。哪五種呢?就是因貪欲生染著,而於五欲之境,無有厭足,故心緣此,為貪欲所纏,不得出離,而生憂苦;因心生瞋恚,故於違情之境,心懷憤怒;因心想睡眠,故心性被昏沉覆蓋;因心生掉悔,故心躁動不安,無法止息;因心生疑,故於法猶豫而無決斷,隨妄念流轉。心因為這些現象,故生起了憂患與苦惱。尸婆!就是這五種因緣,使心生起種種憂苦的現象。」


「尸婆!有五種因、五種緣,不會使心生起憂患與惱苦。哪五種呢?就是因貪欲生染著,而於五欲之境,無有厭足,故心緣此,為貪欲所纏,不得出離,而生憂苦;心若離此貪欲,於境不抓、不取,即不著、不纏,故不生憂苦。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纏,故緣瞋恚、睡眠、掉悔、疑纏,而心生憂苦;心若離於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即不會生起憂苦。尸婆!這就是使心不生憂苦的五種因緣。當下即能出離種種的憂患苦惱,不須等待來日,當下就能見證,這一切皆緣自對於自己的身心經驗,如實的覺察與了解。」


「尸婆!另有一種方法,就是行八正道,能當下使心出離憂患、惱苦,不須等到來日,即能當下見證,這一切皆緣於對於自己的身心經驗,如實的覺察與了解。八正道是──以正見做主體,正志為導向,身、口、意行皆不離正語、正業與正命,精進於離欲惡不善法、增長善法,常思正念,心止於正定。如此即能遠離各種惱熱,當下通達清淨涅槃。」


佛陀說這些法要時,尸婆外道,離斷了世間的妄見所起的塵垢,見到法的實相,得法眼淨。


這時,尸婆外道出家,見法,知法,入法流,對法已不再有狐疑,這一切皆非他力之助,而是行於佛陀所教誡的正法律中,心無畏懼而得自在。
他從座位起身,整理好衣服,合掌禮佛,稟告佛陀說:「世尊!我現在可以在您的正法律中出家,接受完整的比丘戒,成為一名正式的比丘嗎?」


佛陀告訴尸婆說:「你現在就可以出家成為比丘了。」


就如上面所說,尸婆得法眼淨後,精勤修習,住不放逸,最後心得解脫,證阿羅漢。 (蔡東海)

 

◆提要 ──離於五蓋,不起憂苦

苦是因無知、無明而聚集。但當時一些外道修行人,視之為宿命,認為苦是由過去所作的業報而來,故修種種愚癡苦行,盼以離斷苦業。


佛陀指世間的苦受,是由自害、他害、節氣所害而來,若以宿命論來看待自身所受的傷害或病痛,則為虛妄不實。


要止息心的憂苦,最重要的是要離斷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的糾纏,行八正道,端正自己的身、口、意行,如實察覺心的狀態,不取不著,當下即能離苦得清涼。

 

◆註釋

①春則大熱:此處指印度夏天雨季期之前的氣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原始佛教明和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